人形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机器人“李白”举起酒杯,朗诵《进酒》

日期:2023-09-05 10:17:36 / 人气:111

机器狗“铁蛋”抬起爪子放在主人手里。机械臂在一套茶具上方操作,没多久就泡好了一壶工夫茶...走进2023年世界机器人博览会的现场,仿佛走进了一部科幻电影的场景。
不久前,以“开放创新,畅享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时举办了2023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该赛事自2015年至今已举办7届,是中国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国际性的赛事。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和万物互联的生力军,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舒威在致辞中说。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开幕式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剩下的挑战是什么?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走进现场,探寻这一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
为什么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
“目前消防机器人(应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辅助功能的关注度远高于主要功能。”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所长林雪说。
屏幕上有一个机器人在水下爬行。由于水下环境比较浑浊,机器人的机械臂不够有力,机器人在前进时很容易发生倾斜。林雪指出,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很短,而且它的大部分成本都花在了“油钱”上。一般来说,消防机器人主要功能的成本远远低于辅助功能的成本。
“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力。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做重复性的工作,解放人类去做那些创造性的、有趣的工作。”大榭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黄小青在介绍云智能机器人时说。
黄小青认为,机器人不是一个简单的装置,而是一个系统。可以通过5G网络连接到头像身体,这就是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定义。
在人形机器人制造过程中,如何用电机控制和模仿人的大腿困扰着黄小青。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他提出了“并联电机”的方案,即通过深度强化学习,让机器人训练它们在复杂的并联系统中实现复杂的动作。
机器人是如何学习的?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机器人GPT”的推动下,机器人的学习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变化。“所有人类学家都不需要掌握编程和计算机科学,只需要掌握这项专业技术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机器人学习技能。”
有业内专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可以开启“具身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式。
为什么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该校机器人与机械实验室(RoMeLa)创始人丹尼斯·洪(Dennis Hong)在7岁时就想到了答案。
丹尼斯·洪(Dennis Hong)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一个机器人帮他倒垃圾、做饭。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研究人形机器人的机器人科学家。
丹尼斯·洪(Dennis Hong)研发的“ARTEMIS”人形机器人在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展出。视频中,阿尔特弥斯在极限踢腿测试中依然能保持稳定,奔跑速度达到2.1 m/s。
“我发现比尔·盖茨关注了我,他说很高兴看到阿耳忒弥斯参加2023年机器人世界杯。”丹尼斯·洪说。阿耳忒弥斯凭借其速度和稳定性参加了2023年机器人世界杯,在比赛中优于其他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丹尼斯·洪(Dennis Hong)表示,在2050年的“人机足球比赛”中,将有一场人对机器人的足球比赛,届时他预计机器人将超越人。
“如果你问我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三年前我可能会说,如果我在生活中看到它们就好了,但今天我不这么认为。”丹尼斯·洪在演讲结束时说。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颖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及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简要描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集群的现状。报告显示,从中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家、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分布来看,中国优质机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青岛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并以当地优质企业为主导,涌现出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锐企业。其中,北京、深圳、上海的机器人产业最强,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逐步发展,广州、青岛呈现出可观的发展潜力。
大型模型能成为机器人的“大脑”吗?
“集群机器人是近年来非常迅速的发展方向,也是人工智能最好应用的典型案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重点介绍了集群机器人协同制造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比如在制造中如何保证飞机机身部件的质量和安全,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他指出,目前这些大型零件主要靠手工加工,缺点是一致性差,效率低。面对这样的技术难题,王耀南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他说,为了形成集群机器人的协同制造模式,可以利用云终端间的多模态环境感知和高效协作进行调度优化,完成路径规划,通过有效的路径规划指挥调度机器人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青看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形机器人涉及很多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带动一个产业,比如嵌入式计算方法的智能控制、传感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也会给其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很多产品。人形机器人产业就像火车头一样。”刘连青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连青认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取代一些劳动岗位,但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工作岗位。"纺织机的应用创造了多少新的机会?"他问记者。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约瑟·维埃拉在论坛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有必要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培训,使劳动力掌握新的技能,并准备接受新的工作。
“当然,机器人是为帮助人类而设计的。许多年前,当洗衣机第一次出现时,它们被设计用来代替人们做家务。它们存在的前提是你家通了水。作为一名工程师,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们很高兴看到新机器能够帮助人类,帮助社会。”约瑟·维埃拉说。
报告详细描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地图。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拓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势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刘连青提到他见过一个外国聊天机器人,他的表情“特别逼真”。现在他还配备了ChatGPT语言模型。和这个机器人聊天时,是“像和真人聊天一样”。
“这将对服务机器人产生更大的影响,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机交互表现。”刘连青说。
但他也强调,目前研究人员还不能利用大语言模型直接将语言“翻译”成机器人的运动指令。机器人的动作由运动代码控制。现在的技术难点是如何把人类的高级语言转换成可执行的低级指令,然后传输给机器人。用刘连青的话说,我想用ChatGPT给机器人一个大脑。“我现在做不到。”
未来的机器人会是“有血有肉”的吗
一代材料就是一代设备。刘连青长期从事微纳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按照他的说法,要开发与人类有更多互动的机器人,就必须使用“更柔软”的材料;想要潜入深海的机器人,必须使用耐高压、高强度的材料;他正在研究的栩栩如生的机器人将使用生物活性材料。
“简单来说,这个机器人就是‘有血有肉’。”刘连青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他所研究的领域不仅与自动化有关,还与再生医学和脑科学有关。微纳机器人可以在纳米尺度上执行任务,可以进入人体血管进行诊断和装载药物。目前微纳机器人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能源供应和材料问题。
“物质是关键,什么样的物质进入人体,可以长期存在,不产生特定的反应,通过一些外部装置还可以控制它?如果你能找到一种材料,比如细胞,最好是直接从血液中获取能量。”刘连青觉得。
报告指出,机器人的共性和前沿技术发展迅速,电子、机械、生物、材料等大量科学技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融合创新。高端、智能生态建设成为中国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一是新技术将加速融合创新突破;二是机器人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第三,大型模型将成为机器人智能的大脑;第四,机器人将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第五,机器人生态将加速融合和共生。
在刘连青的设想中,未来的理想状态是提取免疫细胞,将其改造成微纳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甚至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直接到达胶质瘤患者的大脑给予药物。
和刘连青一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也关注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人类医生做手术需要10多个小时,机器人完成不到一个小时。”杨伟指着大屏幕上的机器人手术画面。
杨威主要介绍了“人机一体化的化身系统”,即通过人机共享控制,将机器人的功能与操作者的智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机器人可以随时随地按照人的意愿完成任何事情的目标。
他指出,未来,深度人机共享控制将进一步进化。他认为这种控制的好处是自然人控制大脑回路。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磨合,数字助手可以逐渐掌握人的操控习惯,进而增加指令融合中计算机控制的比重,减少人的参与,提高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
"我们给这个人形机器人穿上外套、裤子和鞋子."浙江大学副教授、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人形机器人“悟空-4”和大学生一起行走在浙大校园的斜坡草地上,学生们正在测试它的光滑度。
“未来,我们还将研究更灵活、稳定性更高的人形机器人。”朱秋国在演讲结束时说。(见习记者李瑞轩记者张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摩登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摩登娱乐 版权所有